2月11日,咸阳市委科技工委、咸阳市科学技术局召开第一季度全市科技局长扩大会议,通报表彰了2024年度争先进位和科技工作先进单位,永寿县科技局荣获全市争先进位先进单位。
2024年,在市局的悉心指导和帮助下,永寿县科技局各项工作取得长足的进步,其中研发支出完成6419.7万元,是2022年的3.5倍,目前拥有高新技术企业8家,市级瞪羚企业2家(陕西麦克斯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陕西云集盘龙酒业有限公司),省级瞪羚企业1家(北新防水(咸阳)有限公司),市级重点实验室2家。
2025年,永寿县科技工作将以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成果转化、人才引进为总体工作思路,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
竭力抓实抓紧研发支出和创新驱动项目两个指标,在2023年的基础上,持续挖掘研发投入潜力,进一步扩大研发投入绝对值。
紧扣1月20日至3月20日的填报窗口期,积极对接联系工信、园区、统计等部门,班子成员分组,责任到人,入企入园,认线年度填报工作,做到保存量、抓增量,力争该项指标在2025年有新的突破。
创新驱动项目指标,永寿县科技已积极对接发改部门,结合2025年全县重点项目策划包装及建设工作,提高创新驱动类项目在全县重点建设项目中的比重,确保该项指标任务2025年有显著提升。
加强与省厅和市局的联系沟通,及时研究掌握省市科技计划项目政策及申报条件,向企业做好政策解读,千方百计提高项目申报数量和质量。
依据《咸阳市秦创原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及往年省市科技项目支持重点,现已谋划包装2025年拟申报的省市级科技项目5个。博乐体育app分别是陕西麦克斯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基于微生物菌剂和刺激植物生长的中药复方有机活性肥料研究项目、陕西麦克斯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建设项目、永寿县中医药产业创新联合体项目和永寿县防水材料产业链创新联合体项目、陕西华浩轩新能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市级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陕西沃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项目。
待2025年省市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发布后,再动员、再安排,力争再策划项目不少于10个,使项目申报总数达到15个以上。
按照市上重点打造7条重点产业链、3个产业聚集区的思路,持续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2.5万亩。
积极对接市内优秀药企和高校院所,加强中医药“产学研”合作,培育中医药产业创新联合体。
利用目前已有的省级药用植物科技示范基地、市级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校企共建中药材产学研科技创新基地,2025年建成以秦伟中药材专业合作社为龙头,联合陕西中医药大学、海天制药的中药材荆芥GAP标准种植基地。
第一时间把省市最新政策、项目动态、人才和资金信息传达到域内企业,第一时间征集企业的困难和问题并协调解决。
建成以北新防水(咸阳)有限公司为主的防水材料科技创新联合体。年内申报省级瞪羚企业1家(陕西麦克斯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市级瞪羚企业2家(陕西鲁泰防水科技有限公司、陕西雨辰防水材料有限公司),使我县瞪羚企业总数达到5家(北新防水(咸阳)有限公司、陕西麦克斯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陕西云集盘龙酒业有限公司、陕西鲁泰防水科技有限公司、陕西雨辰防水材料有限公司);申报省、市实验室2家(陕西鲁泰防水科技有限公司、陕西华浩轩新能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数达到4家(陕西麦克斯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陕西云集盘龙酒业有限公司、陕西鲁泰防水科技有限公司、陕西华浩轩新能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积极为企业、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搭建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年内转化科技成果5项以上。
加强对永寿县目前已有的15名省级三区人才、10名市级中医农业科技特派员、152名县级科技特派员的组织引导,将这些人才充实到县内6镇1办和产业龙头企业,进一步发挥人才的专业服务和技术引领作用,通过技术赋能带动畜牧业、果业、中药材等产业增效增收。
争取开展技术培训30场次,培养乡土科技人才10人以上。继续加强工业科技特派员的选荐工作(现有10人),加快聚集一批有技术、善创新、懂经营的工业人才,不断扩大我县工业科技特派员队伍,为县域工业产业持续发展蓄积更多力量。
一是以永寿县工业园区认定省级经开区为契机,主动联系对接交大创新港、市创促中心、交大技术转移中心等技术转移机构,以项目路演、技术研讨等多种形式,孵化和引进科技含量高、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或项目。协助麦克斯公司在西咸新区建设飞地研发中心,解决企业人才招引难和成果转化难的问题。
二是认真落实省市关于建设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重大部署安排,加快创新要素集聚、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以实现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建设新突破为主要抓手,以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核心内容,创建多种形式的科技服务机构,促进项目引进和成果转化,主动融入西安-咸阳创新驱动一体化建设。
三是落实《三年行动计划》和《政策包》重要文件安排部署,最大化激发全社会自主创新的能动性。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紧扣生态农业有机化、生态工业智能化、生态旅游品牌化的产业创新点不动摇,明确县域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全力推动科技强县建设。